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祁连山(甘肃)野生动物多样性考察(2021)系列日志(1)——初探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 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的狭长平地,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得名。
7月11日清晨,天气晴朗,团队成员分成四个小队,从青海西宁中国科学院澳门人威尼斯3966出发,我和刘道鑫师兄、宋鹏飞师兄一队,一路沿着宁张公路翻越达板山,随着海拔的升高在盛夏的青海还是略感觉有些冷,但是从高处看到的门源油菜花海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惊喜和兴奋,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但是大自然的魅力再一次让我们为之沉醉。
中午到达门源青石嘴,小队和李斌带领的小队汇合,稍作休息之后继续往张掖前进,途中下起了小雨,但一路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和辽阔的草原让队员们心情都无比欢畅。到了峨堡后两个小队一起商量工作方案,之后就各自上车继续前进。过了峨堡,就到了甘肃地界,一路下坡,到了扁都口,眼前是一马平川的麦田。小队也开始了今日的工作——样线调查。我负责记录,刘道鑫师兄负责辨别鸟类,宋鹏飞师兄则辅助辨别鸟类,并且负责拍照。我虽然提前熟悉了鸟类调查名录,但在第一次做这个工作时,还是有些不熟练。两位师兄耐心教导和包容消除了我原本的紧张和担忧,一起愉快的结束了第一天的工作,我们也渐渐熟悉彼此。
第二天小队进行民乐到张掖的样线调查,以前只知道麻雀、喜鹊、老鹰的我,在师兄们的帮助下认识了一些鸟类,红翅旋壁雀、赭红尾鸲、戴胜、金翅雀、理氏鹨、山斑鸠、红隼……这天小队面临着35℃的高温,让长久以来习惯了夏都清凉的我们有点受不了。在微风吹来的阵阵热浪中,小队认真地完成了工作。两位师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专业的业务能力让我赞叹,我暗暗下决心也要成为师兄这样的人。
小队的下一站是酒泉市的金塔县,这里基本上是茫茫无际的大戈壁滩,这里比较多的鸟类是漠䳭和沙䳭,还会偶尔遇到能飞却爱在地上跑的黑尾地鸦,当然还有戈壁滩一如既往的酷热和一望无际的黄土风沙。我们在戈壁滩上看到了少见的黑顶麻雀,在后续调查途中也常有遇到。在荒芜的戈壁滩看到沙漠绿洲金塔县城,像是海市蜃楼,如此让人惊喜,也许这就是生命和希望的魅力。
随着科考进程接近尾声,小队此次也收获良多。第一次参加科考行动的我也了解到不同生境常见的几种鸟类,感受到了科考的魅力。师兄们还教会我如何导航识路,感谢师兄们一路对我的照顾,感谢宋鹏飞师兄一路抬着沉重的相机拍照,真的是辛苦了。有了这一次的科考经历,以后我会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更好的配合团队成员完成工作。
十二天的旅程,和刘道鑫师兄、宋鹏飞师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配合更加默契,工作也更加高效。师兄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的宽厚和谦卑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虽然此次科考之行酷热难耐,途中也发生了汽车爆胎等意外,但小队都从容应对,让这次的科考顺利完成。工作之余和师兄们聊人生,谈理想,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也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明晰的认知。一个人一生找到自己的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那他就应该是成功了一半,有方向的有目标的活着那就是最大的幸运了。
很荣幸能够追逐张同作老师带领的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创新团队,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使我得以走进河西走廊,走进这被祁连山雪水滋养的历史文化长廊。
此行河西走廊,我的身体和灵魂一同出发,受益匪浅。 不仅仅是科学考察工作的初体验,还让我走进了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卷,在玉门关感受到了诗仙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潇洒与豪气,体会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与落寞。
最后借用席大大总书记的话,鞭策和鼓励自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前方的路会有曲折,但也充满希望。”
科考队成员:张同作,高红梅,宋鹏飞,刘道鑫,梁程博,钟悦陶,李斌,孟祥琼,成若通,陈一博,孙国,赵航,侯陆一,李国婧
撰文:李国婧
摄影:宋鹏飞,刘道鑫,李国婧
审订:张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