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考一线】羌塘高原一“错”再“错” 生命禁区的穿行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江河源植物多样性科考分队科考日志(2)
转眼间科考队一行来到可可西里地区考察已经10余天,队员们逐渐适应了4500+高海拔的工作强度。在经历了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后,科考队于2020年7月24日进入羌塘高原开展调查工作。羌塘高原的多数地区属于无人区,残酷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未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角落。科考队员们此前均没有过羌塘无人区工作经历,对“生命禁区”的神秘未知、野性荒凉有着莫名的向往,这也缓解了部分队员即将面对羌塘高原超高海拔的紧张情绪。
双湖是我们进入羌塘无人区的第一站,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在藏地传说中,这里一度被描绘成鬼地、死亡之地。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星罗棋布的湖泊,还有连绵洁白的冰川,更吸引我们的是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而后在尼玛县、改则县、革吉县、日土县等地设置了六十余个采样点,怀着对高原科考前辈的敬佩,肩负着科学考察的使命,在羌塘高原腹地工作三十天,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及标本采集。本次考察科考队总行程12000公里,累计获得5152个植物记录,11250张植物图片,完成了49个网格的野外调查工作。
海拔高,斗志更高,面对高海拔缺氧的自然条件,停水停电的住宿条件,科考队员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在每天野外采样结束后,返回宾馆继续“挑灯”夜战,处理样品,虽然辛苦,但是看到一包包标本,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回望今年的野外科考之旅,队员们都说今年特别被羌塘高原眷顾,虽然面对高寒、高海拔、路况差等一系列的困难,但是我们整个行程下来,就只有一天是下雨天,大家都笑称一群勤快人出来考察就是好,来年我们还要一起组个队继续考察,虽然风吹日晒,但至少不用雨淋!
进无人区,是不是有狼、棕熊什么的,很危险?确实有,但这些野生动物一般不会主动靠近人类。其实最大的困难与危险来自于路。无人区随时都有陷车的危险,地面看上去干燥结实的,但隐藏在下面的很可能泥沼,因此车辙对我们至关重要。但由于近年来羌塘高原保护力度的加大,该区域的人类活动已经寥寥无几,可供参考的车辙也越来越难以发现,尤其是深入羌塘高原腹地之后,经常会出现走着走着,只剩下河道或者广袤无垠的高寒荒漠。
我们要特别感谢在西藏自治区科考办及沿途各县科考办在考察中,无论是办理许可手续,还是协调在乡、村住宿等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外由于工作量超出了预估导致所携带压制标本的报纸告罄,在联系改则县科考办等单位后,工作人员都积极帮我们解决。还要感谢保护区各管理站、检查站的大力协助。
科考队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地区管理局嘎加塘管理站工作人员合影
绚丽的自然风光
野生动物的乐园
嘎加塘管理站收养的野牦牛小牛犊
丰富多彩的植物
羌塘高原是中国第二大湖区,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我们的科考路线就是一条一“错”再“错”、步步皆“错”的线路。西藏哪里最美,就是这清澈而湛蓝的湖水。鄂雅错琼、龙尾错、色林措、恰规错、依布茶卡、达绕错、物玛错、洞错、班公湖……各有各的美,各个皆不同。
在美丽的班公湖畔,我们完成了本年度科考的最后一个网格,踏上返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日土及周边几个网格今年没有完成,为今年的科考之旅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是科考路上,有遗憾的才是最美好的。我们相约来年继续,明年见!!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江河源植物多样性科考分队是由中国科学院澳门人威尼斯3966、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的陈世龙研究员带领的青藏高原高原植物适应与进化学科组承担,科考队成员包括:张发起、迟晓峰、王永翠、夏铭泽、余静雅、徐浩、李大大、袁锐、崔英杰和张翼,以及一路辛苦开车,安全带我们回来的四位司机师傅:关永明、葛发云、陈青春和李鹏,感谢所有队员们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