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人威尼斯3966(中国)官方网站

    科学传播

    青海沙蜥——在“地宫”抱团取暖

    发布时间:2017-11-24 

          这是一种体态娇小,周身布满鳞片,长着长尾巴的爬行动物。它的爬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它喜欢在开阔的平地上活动,也时常站在高出地面的砾石或者沙堆上,翘首以望。它就是被老百姓称为“蝎虎子”的青海沙蜥。

      沙蜥在我国高原地区多有分布。青海沙蜥主要生活在海拔2000米至4700米之间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

      青海沙蜥在我省主要分布在西宁周边及海南、海北、海西、黄南、玉树等地。它的背部中央多有灰黄或橘黄色脊纹,沿身体两侧有深色斑点。青海沙蜥四肢短粗,尾部细长。这是青海沙蜥的统一体态特征,这样的外部特征,有利于它们在荒漠中活动、挖穴和寻找食物。青海沙蜥周身布满鳞片,这种鳞片可防止在干旱荒漠地区散失身体里的水分。青海沙蜥的腹部有较大的黑斑,清晨它们刚出洞活动时,可以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以达到更快速提高体温的目的。

      2000年8月1日,青海沙蜥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卷尾摆尾:为了传递信息? 

      五月底六月初的青海,气温已经回暖,又到了许多动物交配繁殖的时节。

      阳光明媚的一天,在一处沙丘上,一只雄性青海沙蜥探头探脑地在半月形的洞穴口张望。它并没有立即钻出洞穴,而是先机警地观察周边的环境,查看是否有敌人。确定安全以后,它快如闪电般地向沙丘顶上爬行而去。它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求偶。

      中国科学院澳门人威尼斯3966的李文靖先生介绍,青海沙蜥雌雄的鉴别方式一般根据沙蜥尾部末端下部的颜色,一般雄性青海沙蜥的为黑色,雌性为暗黄色。除此之外,雌雄青海沙蜥在外形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雄性青海沙蜥个体比雌性青海沙蜥的体重更重,体长更长,尾长也更长。

      这只雄性青海沙蜥的求偶还未成功,便遇到了情敌——另一只前来求偶的雄性青海沙蜥。面对这种情况,两只雄性沙蜥展开了战斗。在战斗的过程中,它们会不断摇摆和卷曲自己的尾巴,并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对方宣战。它们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对方:我比你强,赶快离开。这就是雄性青海沙蜥的征婚方式。

      李文靖先生说,与其他蜥蜴相比,青海沙蜥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无论雌雄个体都表现出比较复杂而有趣的卷尾摆尾行为。它们的尾部时而如树干般直立,时而小幅度弯曲,甚至如麻花般极度弯曲。

      同时,它们摆尾的快慢也表现出差异性,时而如微风拂动般轻微摆动,时而如狂风暴雨般急剧摆动,整个过程就如一舞姿精湛的舞者在展示其高超的舞技。但是关于其卷尾摆尾的每一个动作所代表的意思还不得而知。有人猜测,这种卷尾摆尾的行为是它们在传递着特殊的讯息,或许是在示爱,或许是在示好,或许是在拒绝,甚至是在警告。

      为繁殖推迟性成熟 

      不管是哪种生物,选择生活在青藏高原,就会面临更多的来自于外部环境的考验。

      “高海拔地区的爬行动物的繁殖,会受到很多外在的影响,如低温、缺氧和强紫外线等。所以为了提高幼体的存活率,大多数高海拔地区的爬行动物都会选择在食物丰富和气候适宜的春夏季繁殖,因为这种繁殖模式有助于新生幼体在越冬前获得充足的生长和能量储存时间。”李文靖说。

      但是,青海沙蜥却选择在八九月份繁殖,这个时候即将进入秋季,相比于其他地区,青海的气候已经十分寒冷了。在这个时候生产,刚出生的小沙蜥就要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对青海沙蜥的繁殖模式的研究显示:青海沙蜥的繁殖模式属于高海拔地区比较稀少的形式,即幼体在越冬前集中出生,而越冬存活率却高达84.4%。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这样的存活率是非常少见的。

      要维持这样高的存活率,成年青海沙蜥作出了许多努力。“为了生出健康的小蜥蜴,青海沙蜥与其他低海拔地区的沙蜥物种相比,首先,青海沙蜥推迟了自己的性成熟时间,这样就可以提高幼体出生时的体形。其次,青海沙蜥在怀孕期间,卵子会在青海沙蜥妈妈肚子里停止发育,这样小蜥蜴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供给,出生后拥有更强壮的体魄,以抵御外在环境的威胁。”李文靖说。

      除此之外,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青海沙蜥幼体之所以有这样高的存活率,还与青海沙蜥独特的越冬模式有关。

      地下“宫殿”里抱团取暖 

      在离地面0.5米左右的地下,青海沙蜥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宫殿”。这座“宫殿”宽1厘米至5厘米,通道横切面均呈半月形,大小随它们身体大小而有所不同;通道大多不分支且很少有弯曲,斜向地下。通道长短及深浅与它们身体大小成正比,长一般在20厘米到110厘米之间。最深洞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达80厘米。

      青海沙蜥的洞口大多朝向南或东南,几乎呈现统一的方向性。这是因为,青海沙蜥是一种比较怕冷的变温动物,也就是常说的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不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而南面正好是阳面,有充足的阳光,有利于它们吸热保持体温。

      随着冬天的来临,气候越来越寒冷,阳光也不再那么温暖。青海沙蜥就要进入冬眠,可是这个时候不仅小蜥蜴还很小,即使是成年的青海沙蜥也很难通过阳光来获取温暖。于是,聪明的青海沙蜥便决定“抱团取暖”。这样既可以保证小蜥蜴的存活,也可以让成年青海沙蜥安全越冬。

      它们会选择多种模式抱团取暖,在青海沙蜥的洞穴中,有的雌性青海沙蜥和小蜥蜴一起越冬,有的是雄性青海沙蜥和小蜥蜴一起越冬,有的雌性青海沙蜥、雄性青海沙蜥和小蜥蜴一起越冬,还有几只小蜥蜴一起越冬的情况。其中,雌性青海沙蜥带着小蜥蜴一起越冬的模式最为普遍。“在爬行动物中,像青海沙蜥这样有育幼行为的很少。青海沙蜥抱团取暖的模式很有可能就是成年青海沙蜥帮助小蜥蜴越冬的一种方法。”李文靖说。

      而最为奇特的是,青海沙蜥在洞穴中“抱团取暖”越冬时,同一洞穴中的青海沙蜥很多都不是父子、母子或兄弟关系,也有许多是“陌生人”,它们是一种非亲缘的合作关系。

    青海沙蜥以捕食昆虫为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海沙蜥用卷尾和摆尾的行为传递着某些不为人知的信息(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海沙蜥主要生活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