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门人威尼斯3966(中国)官方网站

    夏武平先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胸怀

    王德华 时间:2018-05-19

    王德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夏武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兽类学家、动物生态学家,中国兽类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他是我国兽类学界和动物生态学界,甚或是我国动物学界的一座丰碑。夏先生的学术贡献、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在“夏武平先生生平”和“一代宗师,精神永存”两篇文章中都有精简的介绍(兽类学报,2009,29:109;兽类学报,2009,29:110-111)。 

      夏先生学术思维活跃,学术思想深远,一生著作颇丰,涉及面广泛,对我国学界影响颇大,为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国兽类学会分别在2000年学会成立20周年(兽类学报,2001,21:115)和2007年庆祝夏先生九十诞辰(兽类学报,2007,27:308)之际举行了夏武平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在夏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从他的论文中,选择了部分他对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发展的观点、意见和建议,与兽类学界和动物生态学界的同仁们一同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学习和敬仰前辈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学术追求和学术胸怀,共同纪念这位令学界爱戴、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科学家。他的这些声音今天听来依然是那么有感染力,读后依然有豁然开朗和顿感方向明清之感。本文从几个侧面展示夏先生深邃的学术思想,远大的学术视野,执着的学术精神,宽广的学术胸怀。 

      动物生态学: 

      夏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了动物生态学的多个领域,从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到生态系统生态学,也扩展到经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古生态学等,其学术视野和学术观点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 

      夏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东北开展的一系列鼠类生物学系统研究,对我国鼠类生态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和引领作用。他在我国最早开展鼠类种群年龄研究,最早使用标志流放法研究种群动态和巢区,最早关注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对鼠类种群的影响,最早开展鼠类群落和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他引进鱼类肥满度的概念研究鼠类种群的营养。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在我国都具有开拓性、前瞻性和引领性 (夏武平 1957,1964;夏武平和钟文勤,1966;夏武平 1985,1992;蒋志刚和夏武平 1985;宗浩和夏武平,1987)。 

      1984年,夏先生从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方面,从学科的角度第一次全面总结了我国兽类学的发展,系统地梳理和评述了我国兽类学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未来需要关注的领域和方面。他对我国兽类生态学发展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兽类)生态学工作要进一步深入。过去这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深入不够。如1)种群生态学上,对数量变动,阐明现象的多,讨论机制的少,这就应利用生理学的、行为学的以及遗传学的手段,来进行研究,同时应利用数学来表达。2)群落生态学上,过去做了很好的工作,但还有更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如兽类群落的等级、命名方法等。群落内部的结构、与外部的关系,以及各物种的生态龛(位)均缺乏足够的研究,群落的演替以及种间竞争等,都极应开展工作。3)对兽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功能,也研究得不够。” (夏武平,1989)。 

      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今天也是动物生态学领域的核心问题。 

      动物分类学: 

      夏先生十分重视分类学的工作。他一直很重视野外标本的采集。他曾发表巨泡五趾跳鼠新亚种(夏武平和方喜案,1964)、在内蒙发现五趾心颅跳鼠等学术论文(夏武平,1964),曾对姬鼠属的分类进行过订正(夏武平,1984)。他在总结中国55年来兽类学的发展时,曾建议学界:  

      “仍要重视分类区系工作。这是基础,不可忽视。1)要花一定的力量收集标本,充实标本馆,特别是几个大标本馆,同时应实行标本的现代化管理。2)加强中国动物志-兽类的编著工作。3)深入专类研究,困难问题上,应使用实验兽类学的方法。” (夏武平,1989)。 

      特别让人敬佩的是夏先生晚年双目失明, 但他克服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寂寞和痛苦,口述了对动物分类学的一些思考,经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应祥先生整理,发表在《兽类学报》上,这是他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他在文章中对经典分类学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他的很多观点和建议,都非常具有建设性,对未来的学科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  

       “分类学目前处于不景气状态,国内外都如此,我认为是暂时的。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从物种开始,譬如:兽类物种或类群的进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有害兽类的防治等,无一不从对物种的识别开始,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物种知识,就是实验分类学也不例外。在对疑难物种的选择或对某些类群的演化进行实验分类研究时,其选择无一不从经典分类学对物种的认识开始。” (夏武平,2009)。 

      “既然经典分类工作是不能不做的,现在又处于一种不景气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一方面是,现在与上世纪50、60年代相比,对我国动植物区系知之甚少的情况已有了很大改变,对它们的需求不像以前那样迫切了…..。另一方面就是在生产上还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假若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卫生防疫等等方面要进行更深入的工作时,必然要对分类学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那时分类学还是有地位的。当然,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改革开放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估计分类学今后还是很有前途的。”(夏武平,2009)。 

      “我们希望古生物学家和近代生物分类学家进行密切合作,特别希望做经典分类的学者多看一看外面,扩大视野、开扩眼界,吸收一些新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分类内容,或向实验分类学家提出一些要求,进行合作来解决分类问题,这是非常需要的,这也是目前分类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另外,对做细胞和分子分类进化的同志也希望他们多了解一些分类问题,特别是一些物种的分类问题,这样做起工作来更容易联系到物种的分类和系统发育问题,可以做得更好和更有意义。” (夏武平,2009)。 

      他与研究生将动物的行为(活动节律)和生理(能量代谢)特征用于动物的分类中(宗浩和夏武平,1987),与同事一起将生物化学的方法和生化特征(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用于动物的物种分类(周虞灿和夏武平,1989),都是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实验兽类学: 

      夏先生很早就倡导整合动物学(或整合兽类学)的研究。他在文章中将兽类实验生态学称为“实验兽类学”,他还使用“生化兽类学”和“生理兽类学”等很有创新性的学术术语。 

       “(实验生态学)应注意极端环境对兽类影响的研究,如高海拔,强光照,极端干旱或潮湿,寒冷与炎热等等。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常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此中既有野外观察也有室内实验的工作。”(夏武平,1984)。 

      “实验兽类学的研究,应加强其目的性,用以解决分类、演化、适应以及应用方面的问题。分类上的疑难问题,单靠标本,难以解决,需要进行实验分类学的工作。对特殊环境,特别是胁迫因子的适应,也必须进行生理、生化、形态学的研究,才能弄清楚。” (夏武平,1989)。 

      保护生物学和有害动物防治: 

      夏先生指出,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既要求解决生产问题,又要求促进理论的发展”。他在对兽类学分会十年总结的时候,针对动物保护和有害动物防治提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建议。 

      “1)野生动物的管理,将会提到日程上来,在珍稀动物保护的研究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今后必然要涉及到资源动物的合理管理和永续利用问题。2)兽类饲养工作也会有新发展。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如华南虎、大熊猫等在动物园或饲养中心的易地保护也会为兽类学提出一系列问题来。野生实验动物的驯养也会有所开展。3)鼠害问题将是继续的,中心是以生态学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和策略。”(夏武平,1991)。 

      高原生物学: 

      在中国科学院澳门人威尼斯3966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夏先生对研究所的发展简史、各个学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阐述。他对高原生物学的思考,对于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希望,以及对学科发展等,都展示了他的超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高原生物学的范畴,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框,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靠我们来创造。我们作了大量的考察工作,了解到高原上有哪些动植物,又作了大量生态学工作,了解这些动植物是怎样生活的,这些工作当然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对于生物如何适应高原的特殊生活条件,如低氧、短波光辐射、寒冷、多风等等,可能是高原生物学更重要的内容。”(夏武平,1992)。 

      他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很高而具体的目标,“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学术思想,在学术上力求创新,争取部分人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创立学派。我们主张多借鉴外人的工作,但不应满足于模仿。我深信在若干生物学领域内,能创造优势,并保持优势。”(夏武平,1992)。 

      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创立学派,做创新性的研究,创造优势,保持优势,当是一个真正学者一生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对于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所,他提出了自己的科研理念和发展观。 “(科研)工作要互相配合,多学科协作,这样常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对双方都可能有新的发现。野外工作与实验室工作结合,野外的问题拿到实验室,实验室的问题又反馈到野外,相互促进,必然会得到优异的成绩。我们这样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所,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方面的优势。”(夏武平,1992)。 

      他也很重视和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我所(西北高原生物所)一些与生产有关系的课题,不论是农牧业、灭鼠或化学药物等的研究成果,应尽力促使它们尽早在生产商发挥效益。应试制的尽早试制,能转让投产的尽早转让;农牧业的成果要建立示范区,使群众能看到科研成果。要理论与应用并重。”(夏武平,1992)。 

      夏先生的工作和思想对我国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他作为一个学者,研究兴趣极其广泛,研究对象从腹足类(螺蛳)、鱼类、鸟类、兽类到人类(夏武平和孙崇潞,1963;夏武平和贾相刚,1965;夏武平,1982;夏武平和徐进,1982),研究领域从分类学、生态学、古生态学、科学史,到生化他感 (夏武平和夏经世,1985;夏武平等,1992),都有学术论文发表,许多工作都是开拓性和奠基性的。他学术思想活跃,开拓了很多新的领域,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引进了很多新的理念。他作为全国学会的负责人,作为学报的主编,清楚全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状态,梳理总结时如数家珍,对全国的学科布局有前瞻性规划,对未来发展有切实建议。他作为研究所的老领导,对研究所各个领域的优势了如指掌,对研究所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他作为导师,鼓励研究生和年轻学者敢于创新,勇于开辟新的领域。他作为前辈,爱护、关心、鼓励和提携后辈,给他们创造各种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他是一位心中具有大格局和国际视野的学者,他主持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动物生态学研究室,他身体力行创建学会,创办期刊。他远见卓识,在高寒地区率先建立我国第一个野外生态学长期定位实验站。他重视学术交流,积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让中国学者走向国际舞台。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非凡的胆略和胸怀,卓越的领导力和气魄,影响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稳定壮大了学术队伍。 

      夏先生开创的事业,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科领域更加健全,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不少学者已经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各个领域,如动物地理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以及鼠害综合防治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王祖望和张知彬,2001a, 2001b; 魏辅文,2016; 王德华,2007, 2011)。 

      “夏先生德艺双馨,他对学术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科发展和建设有雄伟的胆略和气魄,对待同事有宽厚的胸怀,对科学研究有执着的追求。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的学识和品行,赢得了学界的敬仰和爱戴。”(兽类学报,2009,29:109)。夏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将继续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前行。 

      致谢:本文是作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做访问教授和合作研究时完成的,感谢汪作新教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国科学院留学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王祖望,张知彬. 2001a. 二十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I : 历史的回顾及兽类生态学研究. 兽类学报, 21 ( 2 ): 161 - 173. 

      王祖望,张知彬. 2001b. 二十年来我国兽类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II : 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古兽类学. 兽类学报, 21 ( 3 ): 241 - 250. 

      王德华. 2007. 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王德华等主编. 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庆祝孙儒泳院士80寿辰纪念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9-46 

      王德华. 2011. 我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一些进展和未来发展的建议. 兽类学报,31 : 15-19。 

      周虞灿,夏武平. 1989. 三种鼠兔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电泳比较—高原鼠兔分类地位的探讨. 兽类学报, 1:39-44. 

      宗浩,夏武平. 1987. 高原鼠兔似昼夜活动节律的研究. 兽类学报,7: 211-223. 

      宗浩,夏武平.1987.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 )的昼夜活动节律与能量代谢的研究及比较— 关于两种鼠兔功能分类的探讨. 高原生物学集刊, 6: 105-113 

      夏武平,方喜案. 1964. 巨泡五趾跳鼠(跳鼠科) 之一新亚种。动物分类学报 1:18-20. 

      夏武平,孙崇潞. 1963. 红背鼠平肥满度的研究. 动物学报, 15: 33-44. 

      夏武平,李清涛. 1957. 东北老采伐迹地的类型及鼠类区系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报,9:283-290.  

      夏武平,钟文勤. 1966. 内蒙古查干敖包荒漠草原撩荒地内鼠类和植物群落的演替趋势及相互作用. 18: 199-208. 

      夏武平,钟文勤. 1978. 黄鼠洞口与其周围植物群落的关系. 动物学报,24:335--343. 

      夏武平,贾相刚. 1965. 麻雀雏鸟生长的研究. 动物学报, 17: 18-33. 

      夏武平,夏经世. 1985. 先秦时代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管理及其生态学的认识. 生态学报, 5: 187-192. 

      夏武平,徐进. 1982. 青海海北门源地区人口调查. 西北人口, 1: 6-15. 

      夏武平,陶燕铎,张宝琛. 1992. 中国古籍中对植物生化他感作用现象的认识. 中国科技史料, 13: 73-77. 

      夏武平. 1964. 五趾心颅跳鼠在内蒙古的发现.  动物学杂志, (4): 151. 

      夏武平. 1966. 带岭林区小形鼠类数量动态的研究—Ⅱ. 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动物学报, 18: 8-20. 

      夏武平. 1982. 滇池西岸螺蛳属的亚化石及其演化的探讨. 动物学研究 3: 339-347. 

      夏武平. 1983. 试论青海高原经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开发. 青海社会科学, 6: 32-37. 

      夏武平. 1984. 中国姬鼠属的研究及与日本种类关系的讨论. 兽类学报, 4: 93-98。       

      夏武平. 1984. 中国兽类生态学的进展. 兽类学报, 4: 223-238. 

      夏武平. 1986. 从生态系统的观点看草原灭鼠. 生态学杂志, 5: 26-28. 

      夏武平. 1989. 我国五十五年来的兽类学. 动物学杂志, 24: 45-49   

      夏武平. 1992. 高原生物所成立三十周年的回顾. 高原生物学集刊, 11:1-4. 

      夏武平. 2009. 动物分类学工作之我见. 兽类学报, 29 :112-115 

      夏武平.1991. 中国兽类学会十年工作总结. 兽类学报, 11: 75-79. 

      蒋志刚,夏武平.1985. 高原鼠兔食物资源利用的研究. 兽类学报, 5: 251-262. 

      魏辅文.2016. 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兽类学报, 36 : 255-269.